1233
43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张东刚:坚定自觉自信,发挥高校优势
发布时间:2022-09-05浏览量:2452

张东刚:坚定自觉自信,发挥高校优势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东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明确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全国高校社科界,以实施新路建设十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自觉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全过程各方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基础作用,构建特色显著、优势突出、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整体发展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繁荣,筑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根基。高校应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高地的特殊重要作用,举全校之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自觉自信承担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使命。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建构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自主知识体系,既能克服西方近代知识体系的缺陷,还有助于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全方位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以原始创新为牵引,根植时代沃土,服务国家战略,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认识,产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重大成果。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厘清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演进路径中独具特色的元问题,总结各学科各自特有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不断将中国经验提炼升华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般性理论和普遍性知识,推进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同时,应以有组织科研和重大项目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服务党和国家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提炼具有原创性、解释力、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打造推出具有国内国际重大学术影响、独树一帜的标志性成果,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自觉自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一大批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的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汇集了大批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人才。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承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育才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引导青年扎根中国大地,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教学为支撑,积极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创新成果向教学过程转化,谋求以教材、课程建设沉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对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精品教材体系,打造对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流课程群。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动党管人才原则有效落地、人才思想引领不断强化、人才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有效运转、人才队伍活力充分释放。引领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源源不断培养政治坚定、理论深厚、可堪重任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后备军。实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工程,大力培养经师人师统一者,持续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顶尖人才荟萃、名家云集的人才高地。

自觉自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沃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托举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学术优势,遵循高等教育内在逻辑和内生规律,全面展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彰显文明自信和文明自觉,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源头地位。高校应持续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作者张东刚,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原文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95A5版。)